JAPANESE FOREST

Column

傳統的日本木材加工技術
法隆寺

傳統的日本木材加工技術

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位在日本,也就是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隆寺。據說法隆寺建於西元607年,經過了1400多年這項木造建築至今仍然存在。法隆寺是一座佛教寺院。據說佛教誕生於印度後傳入中國,並在西元538年或552年左右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當時,伴隨著佛教的教義,一些僧侶和修建寺院的工匠也從朝鮮半島渡海前來日本。他們建造寺社佛閣時不僅掌握了日本木材的特性,還考慮到日本的氣候風土和地震頻發的環境特徵。
法隆寺修建之前的西元578年,從朝鮮半島渡海而來的3名木匠就建造了一座名為四天王寺的寺院。其中一位名叫金剛重光的木匠創立的木匠集團不僅參與了四天王寺的建造,還參與了修葺、擴建和其他寺社佛閣的建造。其活動範圍跨越了時代,轉變為建築公司延續至今,「株式會社金剛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企業。

宮大工及其技術

宮大工とその技術

像金剛組這樣的建造和修理寺社佛閣的木匠,在日本被稱為「宮大工(宮殿木匠)」。他們也從事世界遺產、國寶、文化財產指定建築物等具有文化意義的貴重建築物的建造和修補等工作,因此宮大工這種工匠不僅需要掌握建築學,還需要具備宗教學、歷史學等非常廣泛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尤其是要掌握被稱為「木組工法(木架構工藝)」的技術,其建築物的骨架中幾乎不使用釘子和金屬器件,而是在木材上切鑿出卯眼等結構,透過拼接將木材和木材緊密地組合起來,這種技術需要花費10年以上的苦功才能學會。因為比起在木材上釘釘子進行固定,利用木材插接組合修建而成的建築物具有更強的抗震性。
世人皆知日本是地震頻發的國家。木材在地震的晃動中,即使受到彎曲力的影響,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耐久性。由於恢復原狀的能力也會同時發揮作用,因而受到地震的巨烈晃動時,木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過變形來釋放力量。在建造建築本身巍峨高聳的寺社佛閣時,與其使用釘子等將木材固定在一起,使其能夠承受晃動,不如利用木材自身的彈力和復原力來卸掉外力,這樣才能建造出耐震的建築。另外,採用被稱為「礎石(基石)」的石材來做建築物的基礎,並將柱子立於其上。這樣在地震中搖晃時,因為基石和柱子之間沒有固定,所以可透過相互偏離來分散外力。而且,置放基石墊底可防止濕氣從地面滲入木材,也是一種使木材不易腐爛的辦法。宮大工的技術是日本抗震、隔震、減震技術的原點,一直傳承至今。

礎石(そせき)

木結構所用的木材並非是使用工廠預先加工好的木材,而是在現場親手將粗材刨削成適合組裝木結構的木材。這時必須依據每根木材的生長狀態以及各種木材的性質,來決定其適合於什麼用途。之後,運用稱為「繼手(連接)」和「仕口(榫接)」的技術,將木材和木材牢固地接合在一起。
「繼手(連接)」是指木材長度不夠,需要接長時使用的技術,包括「腰掛鎌継ぎ(螳螂頭口榫)」、「台持ち継ぎ(勾頭搭掌榫)」、「追掛け大栓継ぎ(榫頭互咬吻楔釘榫)」等在內,多達約70種。這就如拼圖組合那樣需要掌握複雜的知識,以及精確的木材切鑿技術。而將不同木材鑲嵌組合在一起之後,從外觀來看,表面幾乎看不出複雜的拼接接口,做得巧奪天工。

木組みに使う木材

「仕口(榫接)」則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按某個角度接合起來的技術。比如各種木材組合成柱子或枋樑等構件時使用。包括被稱為「兜蟻掛(搭交燕尾榫)」、「大入蟻掛(貫通枘燕尾榫)」等結構。另外,還有使用各種規尺按不同角度正確地組合木材,被稱為「規矩術」的工藝技法,據說僅僅要掌握這一系列技術就需要苦練10多年。

日本木材加工用的工具

宮大工

日本的木材加工使用斧頭、劈刀、刨子、鋸子、鑿子、銼刀等各種工具。其中,刨子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用來將木材表面刨成平面的工具。世界各地都有刨子,國外的刨子使用時大多是按在木材上往前推,而日本的則是按在木材上往回拉的。現在還有電動刨子,在世界各地都是木材加工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但在日本用刨子的理由,除了刨平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透過在木材表面刨出薄如蟬翼的刨花,給木材加工出美麗絲滑的光澤。

鉋

檜木是神社佛閣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因為是一種色澤潔白、年輪不明顯凸出、木質勻稱細密的木材,經過刨子刨削後,看起來就像絲綢一樣潔白奪目。用刨子刨光過的檜木,即使不再上漆或進行其他加工,只是實木狀態也能呈現出淡雅脫俗的自然美。此外,日本柳杉等其他木材經過刨削,木材紋理清晰並帶有光澤,是非常漂亮的建築材料。日本人自古以來就熟悉木材特性,這種技術能將木材原始美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這也是該技術得以繼承並活用的證據。

Column

top